网站banner1

潘晓林:做菜做人皆火候

2016-07-08
新闻来源: 云南省温州商会
查看次数:3784

9月15日,和餐盘打了整整40年交道的潘晓林手中多了一个鎏金的盘子,上面镶嵌着“浙江餐饮业终身成就奖潘晓林”。金盘上的奖项概括了这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厨师的火候。

在看似简单又家常的菜中,潘晓林琢磨的是食材的本质,他认为厨师的火候就在于充分了解并发挥食材本性。从他身上,可以感觉到,发挥食材本质、掌握火候,并不局限于厨房,也是为人处世的一种修炼。

 

 

 

 

曾在人民大会堂做菜

潘晓林是鹿城区人,少时家居铁井栏。20岁那年,他进入国营的市饮食服务公司,在东风饭店当厨师。在厨房中学艺5年后,刚好逢北京人民大会堂要充实厨师队伍,在全国进行挑选。

“我当时做的菜很简单,不花哨的。”潘晓林还记得,他展示了瓯菜中的糖醋排骨、温州敲鱼、温州鱼皮汤、豆芽炒肉丝四道菜,后被选中前往北京人民大会堂工作。

潘晓林回忆,初到大会堂,并没有马上分配工作,而是继续学习了一个月。在人民大会堂做菜,要求非常严格,食材大部分是内部的,特供食材的单位没有名称,食堂里称之为34号。常用的菜比如豆腐,就专门有一个人负责做。大会堂的厨房,有专门养鱼、养鸡鸭鸽子的区域,外面买进来的活鱼活禽,需要先养一段时间后,才可以宰用。

重大的宴请,会提前两天在厨房的小黑板上写明。潘晓林第一次接到重要的活是邓颖超接待外宾。他说,看到小黑板上写着由潘晓林负责做这次招待的菜肴,很激动,当晚写了三封信回温,告诉家人、师傅和朋友。菜单是总厨拟好的,潘晓林负责做了那次菜后,保留了第一次为国家领导和重要宾客做菜的菜单。

 

生命中的两位师傅

年近六十的潘晓林很念旧,他保留的不仅是菜单,还保留了不少书信。其中一封信,是他的启老师金次凡写给他的。“这是家书,老师不单单教我做菜,还教我一世走路的方法。”潘晓林指的是金次凡教导他为人处世之道。

金次凡的信,用的是国营温州饭店的信笺,手写的7页纸,泛黄了。他在信中写道: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厨房是我国烹饪界的最高学府,只要你虚心好学,有雄心,将来完全可以成为厨房中的工程师。信中提及,当好一个厨师,要有聪慧的资质,也需要事业心;要有陶冶人才的环境,这个环境可以是厨房;更要勤奋好学。

“亦父亦师亦友,我真的很感动。”潘晓林说,因为这份师徒深情,后来他离开人民大会堂回温州时,婉拒了当时最好的酒店——华侨饭店的邀请,到师傅所在的温州酒家,跟着金次凡继续在厨房里工作。“师傅教会了我学习、做人做事的方法,可惜他英年早逝。”采访中,潘晓林再三说,要写他,一定要写到他的师傅。

潘晓林说,我的另一位师傅是人民大会堂的总厨孙应武,他让我见识了世界各地的菜肴,开阔了眼界。相比于北京,温州毕竟闭塞,瓯菜相对单一。潘晓林从人民大会堂把猴头菇、野生竹荪等菜肴带到温州,引用到瓯菜中。

现在,潘晓林和孙应武一起,在全国各地授课。他说,厨艺,真的不只是煎炒烹炸这么简单。比如一锅底汤,同样是用老母鸡和排骨熬就,不同的人熬的汤味道就不同。不能单一从多少排骨加多少水来确定这锅汤的用料,汤中,有脂肪、氨基酸、胶原蛋白、骨髓油和水等,厨师必须掌握食材的本性,水要一次到位,否则会冻住食材的香味。汤有软硬的特性,硬是指汤的香味和咸味,这是基本,软是指汤中的脂肪和胶原蛋白、氨基酸等含量,如果脂肪和胶原蛋白太多了,汤就会腻,太少又过于清淡,只有厨师在掌握食材本性之后才能掌握好熬汤的火候。

 

 

把西餐精华应用到瓯菜中

潘晓林是我省首席技师,在他的大师工作室里,挂着这么一副对联:继承不循古,创新不弃旧。他编辑出版了三本瓯菜菜谱后,最近停下了写作,他说,瓯菜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特性。

潘晓林的创新不弃旧,是他想把西餐中的精华部分移植到瓯菜中来。近些年来,潘晓林可谓是吃遍全球美食,他特意到澳大利亚一家米其林三星全球第26名的饭店用餐,这家饭店需要提前两个月订餐,一餐饭从开始到上完最后一道菜用了3小时。“就是在体验品味这个程序。”

十年前,挪威三文鱼引进温州,潘晓林从中起了作用。这得益于潘晓林去世界各地品尝、比较百味,把世界各地的菜肴精华引到温州。他不仅到挪威看三文鱼,到法国的奶酪生产基地,还去意大利品尝由葡萄陈酿发酵而成的黑醋,到西班牙了解火腿制作工艺……

“五味中,拿辣味来说,就分辛辣、麻辣、香辣等好多种。不仅水果、蔬菜有时令,肉和海鲜也有时令,各种口味,还关乎气候、地质和水流。”潘晓林说,越学越觉得厨艺深奥,年已花甲的他,甚至感觉自己才刚入门。

6年前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举办了一次美食活动,中国烹饪协会只有潘晓林和香港两位厨师前去参加。有一餐菜,是中烹协展示的,三位厨师需要做出200多人的菜。潘晓林采用温州的豆瓣甜酱,蒸出了中式鸡排,让食客大为赞赏。回国后,他跟孙应武说:“老爷子,我这道菜是向你学的,用的是大会堂口蘑蒸鸡的做法。”孙应武马上否定了他的说法:“不是。你学走,消化了,应用出去,就是你的。”

 

会做菜还要会吃菜

2014年高考前,温州都市报推出“舌尖上的高考”栏目,不少考生家长晒出了自己的爱心高考餐。温都记者邀请了瓯菜大师潘晓林,为家长推荐三道家常菜。这些菜品取材较为简单,做法易掌握。

在温州兰立方酒店,刚从外地授课赶回温州的潘晓林除了口头介绍做菜方法,还手把手传授。“来,我教大家做一道简单又美味的菜,西红柿炒鸡蛋。”6月4日,面对一批家有考生的家长,潘晓林演示家常菜烹饪要点,给鸡蛋加两小勺水,西红柿切成“斧头片”两面煎,这样炒出来的鸡蛋松软,西红柿的香味又充分发挥。

美食也需要人懂它、吃它。温州的餐桌习惯中,第一道菜是主食,酱油醋碟必不可少。关于吃,潘晓林很想谈谈这两个习惯的利弊。

第一道上主食,实际上是物资匮乏年代留下来的习惯,那时候酒席多为婚宴,主人家担心来客吃不饱,先上主食填饱肚子,而后其他菜就可以相应节省。如今在温州,吃饱已经不成问题,需要考虑的是吃好,第一道菜,应该是开胃小菜,先把食客味蕾打开,胃口提起来,接下来的菜才会感觉更好。现在,温州第一道上主食的上菜顺序,很考验厨师功力,必须考虑在食客吃饱之后,用什么样的菜把胃口再提起来。潘晓林觉得西餐中的餐前开胃酒很有科学性,他认为,中餐最好的上菜顺序是:先上冷盘用于开胃,然后上汤,再依次上大菜、小炒、主食、甜点。

温州各家酒店,酱油醋碟必备,食客人手一碟,各种食物都放酱油醋中蘸一蘸,让各种食物变成同样酱油加醋的味道。其实,各种食材有不同特性、不同味道,搭配的酱料也是不一样的,有的食材适合蘸甜辣酱,也有的需要蘸酱油。温州人爱吃海鲜,而干蒸螃蟹,是一律蘸酱油醋的,潘晓林建议,吃螃蟹时,现剁姜末,放碟中,米醋冲下去,更能激发螃蟹的鲜甜味。

潘晓林感叹,因为不良竞争等原因,让一些菜肴失去原本的美味,比如鲍鱼,最好的口感是1厘米1.5厘米的厚度,吃时切成小块,放嘴里才有嚼头;而商家最乐意把鲍鱼切成薄薄的一片,配上平菇,摊在大盘上看起来有料。舟山黄鱼,肉质鲜美,称得上是鱼中之王,而大多数黄鱼,从渔船到酒店的贩卖过程中,已经被几次注水,肉质硬生生被糟蹋。

“吃是个享受的过程,如果单一追求价格便宜,很难吃得到好东西。餐饮行业也同样,要考虑为顾客奉上好的菜,而不是单一便宜的菜,否则,真的不利于行业发展。”潘晓林说,做菜和吃菜,需要搭配得当,互相欣赏,才会得到最好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