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banner1

尤小平:我们一直在走转型创新的路

2015-12-14
新闻来源: 云南省温州商会
查看次数:3033


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 尤小平

  温州商人网讯 华峰集团被公认为温州民企中的“标杆”:旗下两家上市公司(还有可能继续增加),大手笔的产业投资,极为阳光的企业形象……

  在一片赞赏与羡慕声中,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其成功背后的付出:在氨纶公司上市前,他们三易券商经历六年长跑;2008年前后,他们精准判断经济形势,放弃“高歌猛进”的诱惑,保留二三十亿现金应对金融危机;他们近年来大项目不少,但资金所向,尽在壮大主业的布局……

  尤小平把这些过程用“转型创新”四字淡然概括,因为其中的坚持与付出,已成为一种尽在不言中的常态。

  对于国际市场的不景气

  要做好长时间应对的准备

  金可生(下称金):前段时间的民间借贷风波以后,对于接下来的经济形势、企业的处境,外界有很多种说法,你是怎么看的?

  尤小平(下称尤):我最近去美国拜访科氏工业集团,他们是全球最大的私人企业,不上市,净资产有1600亿美元,老板科赫两兄弟在富豪榜上的身家加起来可能比盖茨还多。他们也通过媒体的报道,关注中国甚至温州的企业,问我情况是不是非常糟糕。我说,这很正常,我们要承担并且不折不扣完成全球节能减排的任务,要转型升级,肯定会有一些压力,资金链断裂、企业主出逃只是几个特例。就像你们美国经济萧条,很多人要占领华尔街,你们科氏也是一样没受到影响。

  金:我们现在面临的这种外部压力与困难,同2008年的金融危机比起来如何?

  尤:无论深度与广度都不可同日而语。2008年那一次,我们判断得非常精准。我们在“十一五”期间为什么发展不快,就是断定经济危机会来,要保持现金流。所以在那一次金融危机爆发时,我们大约有20亿-30亿的现金拿在手里。这一次不同,除了国内的宏观调控以外,国外的不确定因素风险也是非常高的,虽然我们的金融还没有完全对外放开,但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、热钱的流动、输入性通胀、原材料短缺等问题,都给我们很大的压力。

  金:对你们公司的压力,主要体现在哪里呢?

  尤:比如现在全球纺织品市场萧条,几乎处于停滞状态,出口陡然下降,这种情况持续下去,我们的生产线可能也要停一部分;我们的客户以中小企业为主。今年的劳保鞋,欧洲订单直线下降40%;纺织品某些品种已经下降60%。但原材料的经济泡沫已经到了高点。铜升到8万元一吨,化工产品,原来都是1万元-2万多元的,现在都涨到3万、4万元多;而出口产品没涨。我们如果不把库存降低,做好平衡,那就很可能要亏一大笔。这种萧条如果持续,我们的客户就会受到影响,而我们氨纶、新材料包括合成树脂3家公司,常年保持应收款大量在外,客户如果出现问题,我们就会首当其冲……

  金:那你们如何应对呢?

  尤:市场不好的时候,我们更要练兵。我一直是这个观点,要把自己管好,气候不好,身体差的人先感冒。降低库存、保持流动性、保持创新能力等是一种。如果情况还是不好,停工一部分也没关系,该停的要停,停下来的员工该旅游的旅游,该培训的培训。我们这个行业非常怪,像氨纶公司,从2000年开始到去年,一年365天运转,10年来春节都没停过,形势非常好,这是个异常现象。

  金:你觉得这种全球性的不景气会持续到什么时候?

  尤:对这一次国际性的调整,我们要做好长时间的应对打算。它并不是突然爆发的一场危机,而是很多问题经过长时间积累,到了清算的时候。但即使如此,对于那些有准备的企业,这一波的危机还是会带来很多机会,因为需求始终是存在的。欧洲国家是高福利的,这一次危机之后,他们的需求就在不断下降。而我们还有八九亿的农民仍处在小康水平以下,城镇化建设对需求仍有强大的拉动,所以我对中国经济还是很有信心。我们也要注意到,国内的这种需求虽然是粗放型的,但在向着精细、高端转变。俄罗斯市场就是一面镜子,前苏联刚解体时,我们什么产品拿过去他们都要,但到了现在,他们的需求转变了,不但选择日韩产品替代我们的产品,还对我们有了先入为主低端产品的印象。所以你要发展,就要顺应需求、顺应宏观经济走势,为客户创造利益,为社会做贡献。

  上市让我们形成

  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

  金:温州很多企业都羡慕华峰,你们是本土最早上市的民企,目前又有两家上市公司,很多人以上市为目标,就是看到了你们上市之后的“富”。

  尤:以上市为最终目标肯定是不对的。上市实际就是国家为那些创新能力很强、市场很好的成长型企业提供金融扶持。上市最大的价值在于,你可以形成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。温州上市企业还是不够多,我觉得这些已上市的企业都很不错。

  金:上市实际上是给你们提供一种契机,通过这个平台,打造出自己真正的核心竞争力。

  尤:华峰这些年的发展,在于我们一直是在走转型创新的路。同时我们的创业团队非常团结,所以我们能够不断地对自己的产业进行创新,为客户、为员工、为社会和谐持续发展。所以,虽然现在经济形势并不乐观,我觉得不用怕,只要我们战略是正确的,投资是合理的,内部管理是先进的,客观原因总是在变化,总是有办法克服的。

  金:当公司发展到你们这么大规模的时候,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?

  尤:实际上,我们是太小了——在瑞安算老大,在浙江就算不上了。娃哈哈100亿利润,五六十亿利润的企业也很多,而我们还在20亿以下。至于发展中的矛盾,主要是学习力和人才队伍问题,比如在高生活成本、高房价的温州如何招到并留住人才;比如现在市场经济冲击下,工人相对散漫,如何培养一支优秀的一线队伍。很多人对华峰在培训课堂上,听课的高管和员工都不能喝水的规矩很惊讶,实际上我们是为了塑造一种严谨的文化氛围。

  金:像你们,以及正泰、美邦等这些温州极具代表性的企业,都已经到了在市场上与国际品牌正面交锋的层次,你觉得华峰和那些跨国公司比还有多少差距?

  尤:只能说,我们以接近并超越他们作为目标。但真正想超过他们,还是要翻过很多座大山,因为国际上的资源如技术规格、标准基本上掌握在他们手里。以汽车行业为例,市场发展放慢以后,国内的汽车企业和欧美日本老牌企业竞争实际上是很艰难的,因为对方完全也可以做到三四万元一辆的价格啊。他们的产业体系、技术体系非常完善,不是我们短期可以达到的。比如那些跟我们竞争的外企,他们的产业是成系统的,哪怕一年亏个十亿、二十亿都完全不成问题,但我们就不行。 

    金:那你们如何竞争呢?

  尤:打个比方说,他们是正规军,我们是土八路。我们不会像他们那么“规范”。温州一家小企业,要进他们的货,最起码对方会要他信用证,我们就不要求,付款周期等也会更宽松,尽可能地在各个环节争取客户。这种“土八路”的方式效果就非常好,但相应的,我们在外的应收款也就会比较多。我们对温州制鞋企业的贡献度主要也体现在这里。

  金:你觉得华峰达到跨国公司的地位还要多久?

  尤:这要看我们的文化理念,员工的综合素质。一个企业的整体水平,首先是人的素质,一流的企业,必须有一流的员工。因为任何机制,任何体系都是人去建立和创造的。所以要做真正的世界级品牌,还是个整体提升的问题。

  金:今年的民间借贷风波之后,温州很多人都在反思,对于这场风波你有什么看法?

  尤:改革开放以来,因为先发优势,温州人过得顺风顺水,买什么都涨,做哪行都赚,没有经历过泡沫的破裂,所以出现人人当老板、全民皆商的现象。但是,这些年来,我们的先发优势不存在了,市场也是一体化,大家都一样了。这种情况下,大量的人冒险去博那些快钱,当然要出问题。

  金:很多人都是谋发展、追求高回报的心太急切,结果反而忽略了自己的根基。

  尤:投资首先要看你有多少钱,不能永远看着银行。我们自己的现金流在哪里,就是你所说的根基。比如说我今年赚了10元,拿4元出来投资可以,6元要用来发展自己的根基。而且投资也不能盲目,要有战略安排,要作前期的分析,自己如果能力不够的话,就多找几个股东……像这一次风波,温州各行业排名前十的企业基本都不会有问题,有风险的都是原来就存在隐患的、盈利水平比一般企业要低的,真正有根基的企业,抗风险能力都很强。

  金:对于这种投资的战略安排,你有什么准则吗?

  尤:没有特别准则,总是要利用好现有的优势吧。有市场靠市场,有技术靠技术,有人才靠人才,你总是要靠一头,有自己的优势,才好入门。像我们,是不做自己不熟悉的东西的。比如早期我做聚氨酯,就是因为我是做这种进口贸易出身的,对它的市场非常清楚。后来我们做氨纶,这两年上马尼龙66项目,做的也都是聚氨酯类产品。

  金:你们的方向还是做实业,做强做大主业。以你看来,当前温州还在踏踏实实做实业的人多吗?

  尤:应该还是很多的。但是淘汰太快,说白了还是企业家素质的问题,从前我们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,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,只要肯干,一定有得赚。但未来,素质的作用就远远大于勤奋了。浙江企业家的素质整体应该优于全国其他地方的民营企业家。我们比江苏等地略有不足——因为他们是大的乡镇企业转过来的,但比福建、广东都要好。温州的草根经济这几年走得不够快,主要吃亏在资本市场。我们缺少资源,但资本市场有足够的资源,让你走上高速发展的路。但资本市场也需要你实体经济的支撑,像温商中的资本运作高手黄伟、周庆治等,他们也想往实体走,把东西全部放在资本市场风险也太大。所以,我们潜心做实业方向肯定是没错的。

  金:很多企业都反映,目前做实业同样存在很多挑战,比如成本问题。

  尤:解决成本问题,在于加强我们的制造能力。这一点要向德国、日本的企业学习,他们很多人一辈子在一个岗位上有始有终地完成本职工作,我们就显得比较浮躁。我到德国、日本看了,把产品和他们的对比之后,觉得我们近期是赶不上的。哪怕你突破他的技术,稳定性也不如他们的。差别在于人,我们国内工人普遍都是临时工,今天在这里,没活的时候就打发回去,又是计件制,能够完成质量下限就可以了。老外不一样,比如我有一次在欧洲买包,店里有一款只剩一个了,上面有一点点的刮痕,我说没关系,我要了。店员却说,你要也不行,有瑕疵的东西我们就是不能给你。如果每个环节都是这样的理念,产品、品牌自然就上去了。

  金:除了这些内在的因素之外,经过这一次的调整之后,我们周边“高利润”的行业也会越来越少,做实业经济会变得更现实、可行。

  尤:温州就必须经过这样一场风波的洗礼。就像股市一样,大家一买股票就赚钱,甚至连老太太都提着现金去开户,这样的“美好”肯定是不持久的。老老实实做实业,把自己的根基打好,经历市场波折起伏的考验,按照国家的规范和标准来运作,一步一步地发展壮大自己,这才是做企业的常态。

    嘉宾妙 语

  ●气候不好,身体差的人先感冒;市场不好,我们更要练兵。

  ●只要我们战略正确,投资合理,管理先进,客观因素的变化总是有办法克服的。

  ●解决成本高企的问题,关键在于加强我们的制造能力。

  ●做什么都赚钱,这样的“美好”肯定是不持久的,有波折起伏,一步步壮大自己,这才是做企业的常态。

  总编手 记

  翻过那座山

  未见到尤小平前,我在想,他此时肯定是踌躇满志,因为外界传言他正准备把第三家企业推向上市,要造出华峰系……

  这一次的长谈,让我知道,他与许多温州的企业家一样,在这一轮全球经济走软的形势下,压力不小。

  但他又和许多人不同,谈笑风生、从容淡定:“氨纶公司车间10年春节不停工,停下来休息又何妨”,“员工该旅游的旅游,该培训的培训”。而且坦诚地讲:“我们三家公司也存在应收款大量在外的情况”……

  回来时,我与同事探讨,其淡定的底气来自何方?共同的答案是上市和高瞻远瞩的转型。

  正像他说的,把上市当成最终的目标不对,但上市可以让企业形成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。

  看来,上市之后的华峰,像穿过云层的飞机,在一个气流平稳的层面上,不会因资金问题而颠簸动荡了。

  大多数的温州企业,眼前都有很多的关要过。

  华峰、华仪、报喜鸟等企业,翻过了上市关,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轨道,向着真正的公众公司嬗变,不再被融资问题所困扰;

  中光科技的刘顺峰,钻研8年,翻过了技术关,他抢在富士康、日本东瓷等公司前头,研发出新材料新工艺,在陶瓷插芯领域领先国际,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用为市场发愁;

  德力西的胡成中,据说是顶住亲戚、“元老”的诸多压力,授权职业经理人改造公司流程,才翻过了管理关,使得公司在合资之后焕发出全新的活力;

  奥康、红蜻蜓、蜘蛛王、森马等公司,十多年持之以恒地在终端下苦功,网点超过4000家,翻过了营销关,有人惊呼,且不说品牌,光这个网络就是多大的资产啊。

  ……

  翻过前面那座山,天地就会更宽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