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南各少数民族是怎么过年的

2015-09-29
新闻来源: 云南省温州商会
查看次数:4706

彩云之南的很多少数民族,也有过年的风俗习惯。比如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一年过两次年,哈尼族六月过“六月年”,十月还要过“十月年”。有的民族甚至一年中过三次年。独龙族过去因为生活贫困,三年才过一次年。少数民族过年的时间也各不相同,有的在农历正月,有的在四月、五月,也有的在十月。

 

独龙族年节最隆重的活动是“剽牛祭天”。主持年祭的家族长或祭师先把牛栓在场子中央的木桩上,牛角上挂满晶莹的珠子,牛背上盖上灿若云霞的独龙毯。等祭品——摆好后,祭师点燃松明和青松毛,面向东方祭祀山神。仪式结束,摘下牛身上的珠子和独龙毯。两个猎手手持竹矛从两边跳舞进场,围着的人这时轮流给他们两个敬酒。两人猛喝猛跳。手舞足蹈。此时,大小芒锣齐鸣,四周的人围成一圈跳起剽牛舞。两位猎手跳到牛的两头,将手中竹矛猛刺入牛的腋下,人们则手牵手地向牛挥刀舞大吼大叫,直到牛倒下。人群发出胜利的欢笑。大家迅速将牛分割成许多片,当场煮熟分食。大家边吃边跳,共祝来年获得更好的收成。


     在腊月野樱花开的时候傈僳族就开始过年了。怒族过年有的在元旦前后,有的与汉族春节同时。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不少民族传统过年都有祭祀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,但是祭祀的对象有所不同。在云南碧江地区的怒族,要举行“汝为”“夸白”的仪式。“汝为”是祭谷神的仪式,在农历腊月二十九晚上举行,参加的都是成年男子。大年三十举行“夸白”,意思是“敲犁头”。祭祀时先由祭师带头敲犁头,然后其他人轮流去敲,向雨神求雨。

也有不少民族如侗族、苗族等在过年时要跳芦笙舞。能歌善舞的侗族会制作芦笙。过年时,盛装的芦笙手表演吸引着全村寨的人们涌到坝场上。芦笙堂开场,先有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吹笙领舞,然后人们方能进入芦笙场伴舞。芦笙手捧芦笙边吹边跳,曲调有进堂曲、踩堂曲、地神曲、风神曲等。随着抑扬顿挫的曲调,芦笙手翩翩起舞。舞步有时平缓、有时激越、有时高亢、有时缠绵。有集体舞,也有四人舞、双人舞、独舞。这个节日还是姑娘在芦笙队寻觅意中人的好时机。跳花、跳花场是贵州贵阳、安顿、黔南等地的苗族所举行的节日活动。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,择日举行,节期一般为两三天,主要活动是吹芦笙、跳芦笙舞、对歌。花场设在村外固定的坪子上。

据《贵州通志。土民志》记载:“苗人,每年正月十一、十二、十三日,男女装束一新,觅高埠敞地,植冬青其上,曰:‘花树’。女子持布一端,互相牵引,两少年吹笙其前,作凤鸾和鸣之声,左右舞蹈为节。女则随其缓步作半圆绕之,曰:‘跳花’。十三日跳完,鸣爆竹,倒花树。女子各择所爱者,亦名老表,尾其后牵而绅者。”如今的风俗是姑娘牵男子身上的带子或毛巾跟在后边,称“牵羊”。小伙子会让中意的姑娘一个人拉,直到活动结束。

踩花山是流行于彩云之南、贵州西部和广西隆林一带的过年时的节日。节日主角是青年男女。小伙子主要通过吹芦笙来表示自己的勤劳和聪慧。在跳舞过程中,小伙子如果观察到人群中有自己中意的姑娘,便可从腰间取下花伞,迅速向姑娘头上撑开,若姑娘不中意则跑开,中意则与他在伞下向他处走去,在幽静的地方互表爱慕之情,谈情说爱。贵州贵定、福泉、龙泉、开阳等地的苗族从农历正月初二开始有类似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,称为“跳月”,其内容也是吹笙踏歌跳舞,各寨轮流举行。男子吹芦笙于前,女子在后踏着舞曲翩翩起舞,绕场而行,意中人通过跳芦笙舞结带传情,一直跳到月三更。春节的男女狂欢是欢呼生命之神的回归,具有祈求农事丰收和人类繁衍的双重功能。

彩云之南的很多少数民族,也有过年的风俗习惯。比如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一年过两次年,哈尼族六月过“六月年”,十月还要过“十月年”。有的民族甚至一年中过三次年。独龙族过去因为生活贫困,三年才过一次年。少数民族过年的时间也各不相同,有的在农历正月,有的在四月、五月,也有的在十月。

 

独龙族年节最隆重的活动是“剽牛祭天”。主持年祭的家族长或祭师先把牛栓在场子中央的木桩上,牛角上挂满晶莹的珠子,牛背上盖上灿若云霞的独龙毯。等祭品——摆好后,祭师点燃松明和青松毛,面向东方祭祀山神。仪式结束,摘下牛身上的珠子和独龙毯。两个猎手手持竹矛从两边跳舞进场,围着的人这时轮流给他们两个敬酒。两人猛喝猛跳。手舞足蹈。此时,大小芒锣齐鸣,四周的人围成一圈跳起剽牛舞。两位猎手跳到牛的两头,将手中竹矛猛刺入牛的腋下,人们则手牵手地向牛挥刀舞大吼大叫,直到牛倒下。人群发出胜利的欢笑。大家迅速将牛分割成许多片,当场煮熟分食。大家边吃边跳,共祝来年获得更好的收成。


     在腊月野樱花开的时候傈僳族就开始过年了。怒族过年有的在元旦前后,有的与汉族春节同时。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不少民族传统过年都有祭祀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,但是祭祀的对象有所不同。在云南碧江地区的怒族,要举行“汝为”“夸白”的仪式。“汝为”是祭谷神的仪式,在农历腊月二十九晚上举行,参加的都是成年男子。大年三十举行“夸白”,意思是“敲犁头”。祭祀时先由祭师带头敲犁头,然后其他人轮流去敲,向雨神求雨。

也有不少民族如侗族、苗族等在过年时要跳芦笙舞。能歌善舞的侗族会制作芦笙。过年时,盛装的芦笙手表演吸引着全村寨的人们涌到坝场上。芦笙堂开场,先有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吹笙领舞,然后人们方能进入芦笙场伴舞。芦笙手捧芦笙边吹边跳,曲调有进堂曲、踩堂曲、地神曲、风神曲等。随着抑扬顿挫的曲调,芦笙手翩翩起舞。舞步有时平缓、有时激越、有时高亢、有时缠绵。有集体舞,也有四人舞、双人舞、独舞。这个节日还是姑娘在芦笙队寻觅意中人的好时机。跳花、跳花场是贵州贵阳、安顿、黔南等地的苗族所举行的节日活动。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,择日举行,节期一般为两三天,主要活动是吹芦笙、跳芦笙舞、对歌。花场设在村外固定的坪子上。

据《贵州通志。土民志》记载:“苗人,每年正月十一、十二、十三日,男女装束一新,觅高埠敞地,植冬青其上,曰:‘花树’。女子持布一端,互相牵引,两少年吹笙其前,作凤鸾和鸣之声,左右舞蹈为节。女则随其缓步作半圆绕之,曰:‘跳花’。十三日跳完,鸣爆竹,倒花树。女子各择所爱者,亦名老表,尾其后牵而绅者。”如今的风俗是姑娘牵男子身上的带子或毛巾跟在后边,称“牵羊”。小伙子会让中意的姑娘一个人拉,直到活动结束。

踩花山是流行于彩云之南、贵州西部和广西隆林一带的过年时的节日。节日主角是青年男女。小伙子主要通过吹芦笙来表示自己的勤劳和聪慧。在跳舞过程中,小伙子如果观察到人群中有自己中意的姑娘,便可从腰间取下花伞,迅速向姑娘头上撑开,若姑娘不中意则跑开,中意则与他在伞下向他处走去,在幽静的地方互表爱慕之情,谈情说爱。贵州贵定、福泉、龙泉、开阳等地的苗族从农历正月初二开始有类似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,称为“跳月”,其内容也是吹笙踏歌跳舞,各寨轮流举行。男子吹芦笙于前,女子在后踏着舞曲翩翩起舞,绕场而行,意中人通过跳芦笙舞结带传情,一直跳到月三更。春节的男女狂欢是欢呼生命之神的回归,具有祈求农事丰收和人类繁衍的双重功能。